黄石在哪里 黄石在哪里?
碧水蓝天 记者 鄢巍 摄
陶醉花间 记者 鄢巍 摄
展开全文
人面桃花相映红 记者 鄢巍 摄
欢乐时光 记者 鄢巍 摄
市民观光大冶园博园 记者 余凯锐 摄
市民放风筝 记者 余凯锐 摄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张友财 向征 田城)
核心提示:
这个寒冬,当棚户区居民领到新房钥匙,从此告别破旧脏乱的贫居,他们的心是暖的;当阳新贫困山区的村民得到政府关爱,听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承诺,他们的心是暖的;当年轻的大学生走进“磁湖汇众创空间”,创业梦想有了安放之所,他们的心是暖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决定目的,所有的发展最终都是服务于民生福祉的改善。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此等信心、决心和雄心的背后,是260万的民心支撑。
民为天民为先民为本。在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上,黄石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坚持共享发展,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存在感和幸福感,这是率先小康的黄石定义,定义的备注,就是转型发展,绿色生态永不止。
安全感 棚改圆了安居梦
6日,黄石港区黄石大桥头旁,新建的江泰春岸小区,一切都是新的。80岁的耄耋老人闻华树,早起后在小区里散散步,慢悠悠晃到菜场买点菜,然后回家开始准备午饭。
“你看,这都是新设备,很方便。”用着新式厨房一体机,闻老爹兴奋地对记者说。去年夏天采访闻老爹的时候,他还住在黄石港区人民街后河里47号楼。在那里生活了26年,眼看着楼梯间的水泥块一点点地剥落,铁护栏上的铁锈一层层加厚,白墙慢慢变成了灰墙,旧房也成了危房,闻老爹日思夜想着能挪个新窝好享晚年。
去年12月5日,是闻老爹乔迁新居的好日子,小区10栋2703号就是如今的新家,做了多年的新居梦终于圆了。
早在20年前,闻老爹就听说人民街要搬迁改造,当时就很期盼。盼了20年,闻老爹还是一直住在老地方,“听说搬迁改造的资金是一笔大数目,没有开发商能盘下来。这辈子怕是住不上新房子了。”闻老爹心里很不是滋味。
哪知峰回路转,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闻老爹就住进了现代化的小区楼,一个人享受着83平方米的两室一厅。
“一切都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闻老爹说。原来,人民街搬迁改造的事搁浅20年后,黄石终于等来了国家棚改政策的大好“东风”。2015年3月18日,全市召开棚户区改造工作动员会,棚改成了市政府“一号”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攻坚战全面打响。
4月,黄石港区人民街片区棚户区改造指挥部成立第3天,坐不住的闻老爹就找上了门,“我要换新房子。”
第二天,棚改工作人员就带着闻老爹去看房子。跑了几天、看了5处代筹代购房源,一番比较后,闻老爹相中了江泰春岸。7月25日,闻老爹成了人民街片区第一个签约同意搬迁改造的住户。
如今换了新居,有电梯,再也不用担心爬楼了,也不用担心夏天楼道旱厕的味道了,更不用担心楼房的安危了。闻老爹操心的,就是每天去哪儿散散心,叫上哪个老友去钓鱼,第二天该写写什么毛笔字?
“如果不是棚改政策好,我怎么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安享晚年。”闻老爹说,房子问题解决了,攒下的钱准备疼爱子孙们。想想已经是四世同堂,曾孙都有8岁了,闻老爹知足地笑了。
归属感 “这里很多楼房都是我刷的”
2012年底,太子镇人张勇花了30多万元,在黄石港龙城山庄买下了100平方米的房子,这个在黄石漂了两年多的乡下人,终于安定下来了。
张勇想不到的是,第二年,自己老家太子镇连同大王镇和金海煤炭开发区(简称“两镇一区”)委托黄石经济开发区管理。他更想不到的是,托管,是为了推动黄石建设特大城市,实施环大冶湖开发战略,加快同城一体化发展。
作为一个小包工头,张勇不太容易理解黄石的这些城市发展战略和格局变化,他能理解的,是必须在黄石有个家,给自己的儿女在城里创造更好的未来。
左手一块泥灰板,右手一个泥抹子,弯腰,抹子挑起水泥,倒在灰板上,起身,灰板贴近墙壁,抹子掠过,灰板上的水泥轻巧地抹在墙壁上…………从16岁开始,张勇就开始做起了泥工,当上了粉刷匠。
先是在村里和周边粉刷房子,后来不想窝在小地方,借了路费就独自一人外出闯荡了,到过海南、北京、哈尔滨、大庆、郑州等很多地方,一直漂,也没赚着多少钱,直至2007年到了温州才算慢慢有了起色。后来,张勇和媳妇徐合意到了沈阳,两人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忙到晚上八九点才休息,辛苦的劳动换来了每天五六百元的收入。
“离家太远总是没有归属感。”1971年出生的张勇,开始有了回家做事的念头。2010年,他选择了黄石这座城市,并当起了十几个农民工的包工头。
几年下来,张勇跑遍了黄石城区、大冶、下陆,甚至是附近的浠水,粉刷过的楼盘有大桥一品园、江天金水湾、三江共和城、凤凰城等十多个,和熟人一起路过自己亲手粉刷过的房子时,他就会顺手一指:“那个楼是我刷的。”
做泥工辛苦,几十年下来,张勇的手指甲几乎全被磨坏了,媳妇徐合意的一双手也因为对水泥过敏变得“面目全非”。“很辛苦,赚的是血汗钱。”张勇说,但能奋斗到今天,在黄石城区安家落户,他觉得值。
融入黄石,太子镇人程秋来同样觉得值。5日,程秋来开着他的江淮皮卡到黄石,带来他公司的豆制品——豆油。
太子豆腐名声在外,但在品牌保护、营销渠道等方面有待提升的空间很大。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子人,程秋来十几年前就一直做豆腐,中间转行过,如今盘下了占地6亩多的豆腐加工厂,计划把太子豆腐的生意做大。
程秋来并非一时脑热。环大冶湖开发已经起锚,跨大冶湖大桥也已开建,建成后黄石到太子不到20分钟的车程,新鲜的太子豆腐就能及时送到黄石市民的饭桌上。
看到了商机和未来的程秋来,几个月前把自产的豆腐带来黄石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没问题,这次又把豆油带过来检验检测,“先确信产品质量过关,然后就可以好好卖我的太子豆腐了。”
当天,他还跑到上窑菜市场物色他的豆腐批发摊位,按照他的构想,一切步入正轨后,他的豆腐每天要卖1万块。
存在感 紫薇花亭创意无边
程秋来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苗圃主,手里有近500亩香樟苗木生产基地。
他从2000年开始学栽树,15年的风吹日晒,把他完全变成了一个黑人,以至于得到了“老黑”这个外号。
程秋来本是个庄稼汉,种树也是生活所迫。“以前种树又不是什么光彩的职业,纯粹是养家糊口。”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花草树木成了提高生活质量的宝贝,黄石提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后,绿色生态更是深入人心,卖树不仅更有市场,脸上也有光了。
市场变好,程秋来把他的苗圃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开始延长产业链,联合村里其他入股农户,扩大种植香樟面积1500亩。未来还要做樟油、樟脑等副产品,提升利润空间。
“我也在带着村里人一起致富,常年雇佣着村里人在基地做事,仅仅是去年一年,就开出了十几万元的工资。”程秋来说,他在绿色里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存在感。
在绿色里找到存在感的,还有更年轻的吕孟泽。“看着村里随处可见的荒废田地和生活不富裕的村民,我觉得可以做点事。”在外打过工、回家当过矿老板的吕孟泽,也从绿色行业看到了光明的前途,决定在村里兴建苗圃基地。2012年年底开始筹备,先后投资670多万元,吕孟泽的生态苗木专业合作社日见生机。
吕孟泽喜欢把绿色创意变现。紫薇藤蔓破土而出,顺着他的创意,长成一个一人多高的花瓶,凹凸有致,成型后身价过万元;一个六株紫薇扎成的紫微亭,6个绿叶配着紫薇红花的亭角,高高向蓝天翘起,绿叶红花的亭盖在阳光下非常夺目,市场最低报价6万元…………
造型罗汉松,造型紫薇、造型桂花、红豆杉、樱花、红枫、榉树、银杏…………28个名贵树种,生长出吕孟泽苗圃基地里350亩的绿色财富。
尽管苗木合作社只成立了三年,但2015年的纯利润已经达到了80余万元。越做越带劲的吕孟泽计划今年能增加收入40万元左右。当然,绿色财富需要更多人来一起创造,新的一年,吕孟泽和村委会合作,增加了100亩的苗圃规模,计划和村里十几家贫困户合作,以打工或者利润分成的方式带动他们一起致富。
幸福感 下岗女工上山开发千亩“绿色银行”
她,在2001年企业改制下岗后不等不靠,毅然返回贫困家乡承包林场,耗时11年种下38万棵树苗。如今,1600亩荒山已郁郁葱葱,第五批树苗长到了手臂粗。
她,在野猪横行的山林中披荆斩棘,既养牛又养鸭,带领当地村民成立生态种养殖合作社,一起奔向致富路,用勤劳的双手开发“绿色银行”。
她是阳新45岁的陈丽芳,一个下岗15年的农村创业者。
2015年12月31日,一年的最后一天,阳新县枫林镇五合村迎来了一群由沿海企业家组成的特殊旅游团,这些企业家经营领域涉足化妆品、珠宝、文化、网络等多个行业,他们来到了陈丽芳开辟的林场。
望着漫山遍野挺拔的杉树,意大利世界语者、国际友好人士李想(Pietro)忍不住赞叹:这里实在是太美了!
“沿海企业家有着丰富的市场经验、社会资源和技术实力,通过‘互联网+土特产品’,将来这里出产的好东西不仅能走出阳新,走到沿海地区,更能走上国际大舞台!”我市钢贸企业家胡凤声说,“山”和“海”的碰撞、实业与网络的结合,大山的资源一定会带来滚滚财富。
时间闪回到11年前。34岁的陈丽芳扛起锄头,在丈夫的支持下与婆婆开始挖山种树,开山、修路、取石、整地、架电…………成批的杉树、马尾松、香椿种了下去,一道道沟壑被填平,一个个山头被绿化。在山上,一家人度过了11个春节。
春华秋实,付出渐渐有了回报。第一批树苗长大了,很快就可以用于建材出售;肉牛养到了20头,土鸡年出栏几千只,还供不应求;专业的种养殖合作社建立起来了,带动了当地10多户农家走上了种树、养树、护林、创富之路——这是“女愚公”陈丽芳中国梦的现实版。
陈丽芳说,我梦想中的小康社会是悠然山水之间,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断创造价值。
成就感 我创业我快乐
寒风凛冽,开发区园博园工程现场一派繁忙,工程师李印迎着寒风指挥着工人作业。
39岁的李印是蒙古人,来黄石才2个月,就喜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印象最深的便是周边村民对我们的热情与帮助了。”李印说。2015年12月的一天晚上天下着小雨,由于挖机操作失误,不慎将工地的临时电缆挖断,突发断电让整个工地安静下来。附近村民听闻,立即举着手电筒帮工人寻找断点。在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下,电缆很快修复,工地又开始忙碌起来。还有一次外地苗商来工地送树苗,找不到路,村民骑着电动摩托车带着苗商一路赶来…………
村民的帮助让李印颇为感动,他更愿意把这种感动理解为是黄石人民对园博园这样的生态盛会的期盼,对生态绿色家园的建设热情。
“黄石一定会建设得越来越美丽。”李印感概地说,到时候可以自豪地告诉孩子,黄石的美丽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生态转型的黄石,正以宽大的胸怀,热情欢迎着有识之士前来创业,为生态绿色的黄石注入更多活力。
1989年出生的姜涛,就是回乡创业的青年。6日与记者见面时,这位熠景菀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正在工地上指挥工人刷漆,谁也不曾料到就在2年前,他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仔。
姜涛2010年毕业后在武汉从事家装设计工作,2011年回家乡黄石。2014年黄石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实施,1元钱可注册公司、取消个体户和企业年检验照制度等,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一改变让姜涛看见了创业的希望。当年6月,姜涛的公司成立。在团队的努力下,公司开业近一个月,终于接下了第一单生意。经过了创业初期的艰苦,如今姜涛的公司在黄石小有名气,一年下来能够接下近百个订单。
“随着黄石的生态建设发展,这里将大有可为。”姜涛说,作为一名返乡创业者,能融入这座城市,见证黄石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和建成小康社会,并且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是很有成就感吗?
记者手记:追梦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来都没有“过分”一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康”。
闻华树老人,有了房子,他又牵挂起孙子找女朋友的事;张勇夫妇,在黄石安家落户了,又谋划起买一套更好的房子;程秋来刚刚办起豆腐厂,心里就打起了大武汉的主意,梦想着有一天他的太子豆腐能香飘武汉三镇…………
采访的这些人,个个看起来都很满足,满足过去所得到的;却又似乎都不满足,总是对更多的美好抱着更大的愿景。
对于一座城市,道理亦然。转型中的黄石,无论是定下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方向,还是立下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雄心,都是这座城市最美好的愿景。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让我们把美好藏于心中,把行动付之脚下。脚踏实地,化美好为信念为力量,全力以赴奔向我们心中的“小康”。